奉主之名,赞颂安拉,祝福祝安先知穆罕默德。
有一次在兰州吃饭,一个老阿姨问同席的穆萨阿訇(求主护佑他)这样一个问题:“阿訇,我有一个女儿,在澳大利亚工作,各方面都很优秀,学业事业成绩出色,就是现在三十了还没有结婚,阿訇你说这怎么看。”
我想阿訇也许会谈论物欲的影响,西方文化的弊端,家庭教育和价值培养等等角度,但他没有提这些。他微笑着,和蔼地说了一句:
“也不能什么都让一个人占全么。”
那阿姨使劲地点了点头。
我发自内心地感到佩服。
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既肯定了她的成就与优点,也宽慰了焦虑的母亲,也确实陈述了一个普遍的事实,让人们联想到主宰对恩典的分配。
学问到最后,就是要能回到至简。而伊斯兰这正教,本就彰显了很多人心其实深谙的常识。
安拉的分配极其公正,有恩典就有考验,有考验就有恩典,有困难就有容易,有容易就有困难,没有哪个个人、集体、地方,能把什么都占全的。
难道他们能分配你的主的恩惠吗?我将他们在今世生活中的生计分配给他们,我使他们彼此相差若干级,以便他们层层节制。你的主的恩惠比他们所积蓄的更优美。(43:32)
中国谚语说,这山望着那山高,英语谚语说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草是另一边的更绿),都是说人们往往错误得认为别人拥有更多、更好,而疏忽了近在眼前的恩典。
有些中国穆斯林可能觉得那些在穆斯林国家的或者西方民主国家的穆斯林践行信仰会更便利更容易,个人和集体的成果也自然更胜一筹。诚然,在某些方面,的确如此,比如在很多国家信息传播要从容得多,不至于仅仅因为内容相关宗教就被“和谐”,可以大大方方地把这篇文章放在博客或者社交媒体平台,赞者任其赞,怒者任其怒,但说话的权利被坚定地维护,不至于打个字搞得像摩斯电码似的连“信仰”、“经典”、“使者”这般优美的词汇都要遮遮掩掩。但同时,如同阿訇说的,不可能什么都让一个地方占全的,有忧患的地方也有生于忧患,有安乐的地方也有死于安乐。有些太过随性的环境里,人们渐渐失去了抖擞的精神,变得疲软,甚至空虚,而有些狭小的空间里,多少参天大树直至云霄,每一寸生长都高唱着振奋人心的生机与力量。
我去过十四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些生活过数月甚至逾年,在不少别人可能料想“月亮更圆”的地方,我时不时自忖,真希望这里的穆斯林向中国穆斯林学习这般或那般品质,真希望他们能看一看中国穆斯林秉持的的一些既朴实又伟大的精神,相信他们定会被激励和启发。
举几个例子。
兰州某寺的门房大爷,愿主护佑他,很可爱的爷爷,寻常街坊,并不富裕,跟我闲聊的时候说,禁寺、圣寺、远寺,他都已去过了。我不禁出声感叹“安拉至大”。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诚心想去,真主应答了。似乎是那么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相比之下,一些西方国家的穆斯林,房子可能已经两三栋了,车也两三辆,热带岛屿度假是每年的常规,却可能还没有认真地想过朝觐、副朝、圣寺、远寺。致敬中国穆斯林!有多少人满满“诚心”都是为了安拉的喜悦,而悄无声息地享受着“应答”。
有一年斋月路过四川都江堰,首先无知的我惊讶地发现这地方随处可见穆斯林,然后到一间清真寺里时,阿訇一看我是路人,抓紧让我上座,乡老们急急忙忙地给我堆了一堆枣、西瓜、其他的小食。开斋罢,礼拜后,自然是全寺其乐融融共享香喷喷的开斋饭。这场景对诸位读者想必毫不陌生,举国上下,几乎所有的清真寺都有提供开斋饭的传统,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让人们按时礼拜、集体礼拜更加容易。不论你是本地人外地人,不论你是五番不撇还是第一次踏入清真寺的大门,来了,就请坐,在这吉庆的季节,共享一份至仁主的给养。有多少曾经远离信仰的人,因为这样的一次经历而回到了清真寺的怀抱,继而成为传承信仰的中流砥柱。中国穆斯林也许自然地猜想世间的清真寺都是这样的,实则不然,在很多西方国家的清真寺,由于地广人稀,或者组织困难,寺里是不提供开斋饭的,有时候看到人们在斋月里礼完昏礼后各自急急忙忙地开着奔驰宝马回家吃饭,我不得不热泪盈眶地想念那些中国的清真寺里铁勺叮叮的声响,和“这边还少两碗!”的吆喝。致敬中国穆斯林!致敬那些在斋月里忙前跑后招呼封斋者的叔叔阿姨兄弟姐妹们!
我有一次跟加拿大的一个寺管会主席叹息,说像眼前这里的这个傍晚的讲座,这样美好有益的知识,如果是在中国的哪个清真寺的话,可能全城的人都抱着笔记本来听,院里都要站满了,而我们这只有寥寥这几个人。是的,来得太容易的东西人们就不会珍惜。由于学习知识的渠道太多了,真正踏实潜心学习知识的人反而变得稀少。相比之下,时不时地有一些叔叔阿姨在微信上用满含热望的语音消息说“伊萨老师,还有没有新的音频啊,麻烦发给我好吗,我们全家都等着听啊。”有些七八年前录的音频,时不时还是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在转发。致敬中国穆斯林!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珍惜,这种为了靠近安拉而不断求知的坚定和精神,确实已经超越了很多其他国家在安逸和自由中溃散的心灵。
再比如,我见过很多国外的清真寺,到了成班的时间,伊玛目没出现,人们就随便推一人上去领拜了,满一副“谁有功夫等他啊,谁还不会领拜啊”的散漫。如果伊玛目领完拜出赛俩目之后转身讲一两句忠言或者教导,下面的人三三两两离席的离席,说话的说话,打电话的打电话,有的起身礼圣行拜,满一副“你讲你的跟我有啥关系”的随意。有些伊玛目领完拜就出去跑出租了,有些伊玛目有自己的全职工作,业余时间承担寺里的各项服务工作,因为往往寺里给的工资或者津贴交房租都不够的。我给一个加拿大的伊玛目半开玩笑地说,全世界可能当伊玛目最舒服的国家就是中国,你要是去中国看看我们中国穆斯林是如何敬重和支持教职人员的,你可能得吓死。虽然“吃油香”过度有不少隐患(兰州统战部的马处长跟我说“吃油香上瘾呢”),但是民众对“教门人”的扶帮、爱护出自对教门的喜爱,对知识的敬重,是非常美好的品质。每每想到中国清真寺大殿上的庄严肃穆,自律而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阿訇所体现出的宗教的厚重性和传承的源远流长,以及相应的来自教众的亲切而谦恭的关怀、扶帮、信任和追随,我就百感交集,自豪和温暖这种有机的联系仍然存在,也担忧和惆怅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潮流有一天会消损和剥夺它,正如许多其他社会当中它已愈发稀缺。致敬中国穆斯林!致敬那些为主而生的相互的喜爱与敬意!
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很多,篇幅的关系,这一篇就写到这里为止。之前的几篇文章《致敬朴实无华的信仰》、《致敬普通穆斯林》、《致敬念经人》、《致敬伊斯兰的无名英雄们》里面也能找到一些相关的内容,这些文章都已发布在网站(shanjing.online)。
诸天是安拉的诸天,大地是安拉的大地,他不使行善者徒劳无酬,也不使托靠者走投无路。任何地方都喜忧参半,毕竟今世是考验的地方,无论在哪都是经受考验,只是形式不同,程度不同。到头来,在自己所在的环境,利用好存在的契机,尽己所能地敬畏安拉,行善止恶,命善戒恶,扬长避短,坚守正道,传达真理,为求主喜而努力奋斗,那么无论在哪里,都是去往天堂的道路,因沙安拉!
祈求安拉让我们顺利地,容易地,度过今世的考验,获得后世的成功。阿敏。

(不收天课)

(不收天课)
山径/马伊萨
202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