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ident action adventure aid

有信仰但不是木头人

2017年夏天我在摩洛哥采风时,钱包在火车上丢了,里面有大部分现金、银行卡、身份证件等等。虽然并没有过度反应,但是些许惆怅和担忧还是有的。闻讯的朋友相继发来关心慰问的消息。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也最受用的一句话,不是司空见惯的“安拉与坚忍者同在”,“艰难伴随着容易”云云,而是“没事,你丢了的这些我都丢过”。(这个经历以前在山径发过一个音频分享过,也顺便附在这里)

人就很奇怪,在不理想的际遇面前,得知别人也曾经历过同样的苦痛和艰辛,这虽然并没有丝毫减少这际遇的实际分量,却确实减轻了心里的负担。以至于,高中班里曾流行一句话——“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我开心一下”,虽是玩笑话,但也折射了“被他人的逆境宽慰到”的奇怪同理心。

这让我对古兰中的一些叙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两次与爱子别离后,叶尔孤白(愿主福安之)没有云淡风轻地摆摆手说“前定而已”,他“因悲伤而两眼发白”(12:84);看到族人背信弃义地轻视真理深陷迷误时,穆萨(愿主福安之)没有心宽体胖地点点头说“世人的常道”,他“愤怒而又悲伤地去见他的宗族”,而且“扔了法版,揪住他哥哥的头发”(7:150);快要分娩时,麦尔彦(愿主福安之)没有豪言壮语地声明“身正不怕影子斜”,虽然明知自己清白贞洁,但想到愚人将说的风言风语,也不禁慨叹:“啊!但愿我以前死了,而且已变成被人遗忘的东西。”(19:23)这些是人类的向导与楷模,是造物主点名表扬的典型模范,但为何安拉要叙述这些看似“不理想”的片段?这些哀恸、发怒、纠结,不是有悖人们通常所认知的“岿然不动”、“心如止水”的“信仰优秀”的人的形象吗?

这正是天启真理的伟大与切实之处,也是在我初识伊斯兰时吸引力极强的一个点,就是它所描述的并不是神神叨叨空中楼阁的令人只能望洋兴叹的“完人”,而是一个个真实的、各具性情的“凡人”。他们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他们虽然蒙受引导、身体力行,但也会遇到各种阻碍与困难,在生活的打磨间也会有自然情感的流露甚至爆发,这丝毫不与他们赤诚的纯洁的坚定的信仰矛盾,却是为信仰增添了层次与深度、包裹了血肉和骨骼。一个有信仰的人不是机械淡漠一板一眼的木头人,不是动辄将信仰挂在嘴边、把一切经历抽象化和理论化的孔乙己,而是会真实地体验生活的大风大浪与心中的翻江倒海,但把这一切起伏与涌动引至有意义的理解和行为。

安拉在古兰中提到这些最优秀最美好的人的“发作”,就像对一个丢了钱包的人说“没事,你丢了的这些他们都丢过”,就像对一个因情感的颠簸不羁而自责内疚的信士说“没事,你看他们也曾宣泄。”然后,向他们学习,在宣泄与暂歇后回归前进的步伐,边修补自己,边成长与升华。叶尔孤白的悲伤没有使他绝望,他继续祈祷与希冀;“穆萨怒气平息后把法版拾了起来”(7:154),继续奋斗与努力;麦尔彦的哀叹也没有引至主宰的恼怒,相反:“椰枣树下有声音喊叫她说:「你不要忧愁,你的主已在你的下面造化了一条溪水。”(19:24),她也重拾起自强自信的勇气。至仁主并未苛求你始终秉持一颗刀枪不入金刚不乱之心,他知道你会有哀恸、愤怒、纠结、恐惧,也因此“关于使者们的消息,我把它告诉你,用来安定你的心。在这些消息中,真理以及对信士们的训诫和记念已降临你了。”(11:120)

据此,当我们得知他人面临考验、心胸烦闷、情绪激荡,应该怎么做?千篇一律的客套话“愿主给你容易”其实没什么用(祈祷非常重要,非常有用,但更应该在人背后默默为他做,而不是条件反射似地扇他脸上)。按照上述的古兰中的精神,更应该很具体很朴实地问:“遇到什么问题了?什么事让你心情不好?”,在了解清楚问题后,继而分享这种古兰的同理心——我也经历过类似的,或者我有认识的人也经历过类似的,甚至你看先贤乃至先知们也经历过类似的。然后问“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吗?”,然后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做一个感同身受将心比心的援助者,不要做一个镌刻着信仰外表的木头人。

当波斯人赛里曼(愿主喜悦他)告知先知(愿主福安之)他的奴隶主要出的无理天价时,先知(愿主福安之)没有说“愿主赐你容易”,“我会为你祈祷”,“坚忍地度过今世吧,我们天堂见,银沙安拉”。他呼唤所有信士们:

أَعِينُوا أَخَاكُمْ

“帮助你们的兄弟!”

于是信士们你三十、我二十地各尽其能地带来了树苗,为他凑够了300颗树苗。

后来,当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获得了一块鸡蛋大的金子,他立马问:

مَا فَعَلَ الْفَارِسِيُّ الْمُكَاتَبُ

“那个要赎身的波斯人怎么样了?”

他将这块金子给了赛里曼,赛里曼去称量后,正好够40个乌给亚(单位),于是借此交付了赎金,获得了自由。(这则很长的传述非常感人,在“那个历经万难找到先知的人”这个音频中有分享)

感同身受将心比心的宽慰,往往比高屋建瓴堂而皇之的“教导”有用得多。我烦闷时常跟埃及朋友穆罕默德博士发个消息,他是爱资哈尔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且通背了古兰经,引经据典高谈阔论对他来说应该很容易,但他通常第一句回复是“we all go through this sometimes”(我们都会时不时地经历这种阶段)。涉及到具体的主题时,他会提到自己的个人经历,或者所知道的他人的经历,总是给我一种“这很正常”的感觉,然后他才会给一些具体的简单可操作性的建议,几句话的简单对话,立马让我轻松很多。

英语里有一个表达“I’ve been there”,字面意思是“我去过那里”,但通常用于对他人的诉苦的回应,意思是说我知道你说的情况,我也经历过。工作压力大?I’ve been there(我去过那里)。家中意见不合?I’ve been there(我去过那里)。感觉迷茫人生缺乏方向?I’ve been there(我去过那里)。对一个苦恼中的人来说,相比于理性探讨象限分析,可能他更需要的,或者起码更先需要的,是一句真情实意的I’ve been there(我去过那里)。安拉也是如此安慰他的使者(愿主福安之)的:“如果他们否认你,那末,在你之前,他们确已否认过许多使者,那些使者,曾昭示他们许多明证、典籍,和灿烂的经典。”(3:184)

朋友,你不奇怪,也不孤独。你的难受,很多人都经历过,只不过很多人为了维系悉心营造的完美形象,不愿透露。你可以表达,应该倾诉,你的发呆,发火,发疯,都很正常,谁还没呆过,火过,疯过呢?你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但你不是一个木头人。

你丢了的东西,我都丢过。你在的地方,我去过。I’ve been there.

马伊萨

2023年5月22日

作者赞赏码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2 评论
最新
最旧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salman
salman
1 年 前

Due to human limitations, it is difficult for us to see the hole picture of the ongoing events and its essence. May ALLAH grant us patience and wisdom to deal with thoese difficult times.amin….

赛丽麦·白
赛丽麦·白
1 年 前

感恩分享